农业农村部对人大代表关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建议的答复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2084号建议的答复
徐淙祥、闪亚彬、陆胜祥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我部成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工作推进组,构建了统筹协调、定期调度、分工负责、督导检查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管理、政策引领、典型示范、项目带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着力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系统部署了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畜禽粪污、农膜全利用的目标任务。推动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明确了环评制度、监管制度、属地管理责任制度、规模化养殖场主体责任制度、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和种养业循环发展机制,构建起“四梁八柱”的制度框架体系。出台《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将农业绿色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作为农业农村基本建设的重点任务。印发《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设规划》,在农业环境问题突出、代表性强的小流域,加大源头控制,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探索综合治理模式与机制。
二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范围,推动100个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300个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建设,化肥用量实现零增长。2017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3大粮食作物氮肥当季平均利用率为37.8%,比2015年提高2.6个百分点。强化农药减量控害,加大绿色防控力度,加强600个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和150个果菜茶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扶持专业化服务组织,集成推广全程农药减量控害模式,农药用量实现零增长。2017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3大粮食作物农药利用率为38.8%,比2015年提高2.2个百分点。
三是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就地就近用于农村能源和农用有机肥为主要使用方向,一年试点、三年见效、四年全面完成。2017年投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0亿元,在96个畜牧养殖大县,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支持规模养殖场和第三方建设粪污处理设施,集成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探索粪污综合利用有效模式。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加快建设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立健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构建畜禽粪污治理与综合利用长效机制。
四是推进秸秆农膜综合利用。实施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在东北地区71个玉米主产县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推动出台秸秆还田、收储运、加工利用等补贴政策,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利用模式,培育了一批年秸秆利用量10万吨以上的龙头企业,试点县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实施农膜回收行动,在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建设了100个农膜污染治理示范县,推进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并在4个县试点“谁生产、谁回收”的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地膜新国家标准出台,增加了地膜厚度和拉伸强度,提高地膜可回收性。
五是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推动沼气工程转型升级,以沼气为纽带发展“果沼畜”“菜沼畜”“茶沼畜”等生态循环农业,从原料收储运、厌氧发酵、商品有机肥生产销售到沼气高值利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目前累计支持建设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1443处、生物天然气工程65处。深入推进浙江、安徽、海南生态循环农业整省试点,在技术模式、管理机制、产业化带动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形成了“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三级循环模式。依托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在辽宁、甘肃、陕西、湖北、重庆等省市建成了13个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形成了六大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在村级尺度或园区尺度上打造了典型示范样板。
六是强化科技支撑。发挥创新联盟作用,通过畜禽养殖废弃物、化肥减量增效等国家科技创新联盟,整合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开展产学研企联合攻关,合力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瓶颈问题。组建东北区域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协同创新联盟,以秸秆深翻还田、覆盖还田、秸秆饲料防腐剂筛选、寒区秸秆沼气发酵等问题为重点,开展“集团军”式科研攻关。加强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增加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技术岗位和实验站,强化基础研究、技术集成、成果转化,促进产业与环境科技问题一体化解决。建立试点县和产业技术专家“结对子”工作机制,推动好技术、好模式落地。集成一批技术模式,各地在推进畜禽粪污处理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了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模式、粪污专业化能源利用模式等七种典型模式,指导规模养殖场开展粪污处理。推介发布东北高寒区玉米秸秆深翻养地、长江流域稻麦秸秆粉碎旋耕还田等秸秆农用十大模式,水稻、玉米等6大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模式,引导农民科学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促进秸秆农用模式进村、入户、到场、到田。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突出绿色生态导向,节约利用资源,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全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和农村美。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健全农业绿色发展制度保障体系。落实好《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加强农业绿色发展制度创新和建设,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走上农业绿色发展的道路。按照《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要求,健全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等制度,对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的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给予补奖。
二是着力抓好农业绿色发展重大行动。扩大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范围,再选择100个果菜茶生产大县大市开展整建制推进试点。争取支持200个畜牧大县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试点。在东北、华北地区玉米秸秆较多的150个县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以西北、西南地区为重点开展农膜回收,建设100个农膜地膜治理示范县;落实地膜生产新标准,加快推进加厚地膜推广应用。
三是着力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应用水平。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布局,推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等要素向农业绿色发展领域倾斜,开展集中攻关,研究提出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集成创新方案。遴选推广绿色环保、节本高效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应用水平。
四是着力培育政府与市场协同驱动的农业环保产业。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以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切入点,打造产业“领跑者”和行业“标杆”。将各类农业资源环境科技创新联盟实体化、企业化,培育一批科技引领型企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企业承包等多种形式,推行农村垃圾、污水、污染耕地第三方环境治理,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五是着力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农业资源台账制度,完善农业资源环境监测网络,探索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将监测评价结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建立财政资金分配与农业生态文明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感谢你们对农业环境治理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我部工作给予支持。
联系单位及电话: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 010—59193038
农业农村部
2018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