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微生物肥料田间试验技术规程及肥效评价指南(NY/T 1536-2007)

时间:2019-12-04      作者: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微生物肥料田间试验的方案设计、试验实施、数据分析、效果评价和试验报告撰写。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微生物肥料田间试验效果的综合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T 1113-2006 微生物肥料术语

NY/T 497-2002 肥料效应鉴定田间试验技术规程

NY/T 1114-2006 微生物肥料实验用培养基技术条件

GB/T 5009.157-2003 食品中有机酸的测定

GB/T14487-93 茶叶感官评审术语

GB/T 8305-2002 茶 水浸出物测定

GB/T 8312-2002 茶 咖啡碱测定

GB/T 8313-2002 茶 茶多酚测定

GB/T 8314-2002 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

3 术语和定义

NY/T 1113-2006、NY/T 497-2002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为了方便,下面重复列出了NY/T 1113-2006、NY/T 497-2002中的一些术语。

3.1 

微生物肥料 microbial fertilizer

含有特定微生物活体的制品,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植物养分的供应量或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及农业生态环境。微生物肥料包含微生物菌剂(接种剂)、复合微生物肥料和生物有机肥。

注:引自NY/T 1113-2006,2.1

3.2 

微生物菌剂 microbial inoculant

微生物接种剂

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目的微生物经工业化生产增殖后直接使用,或经浓缩或经载体吸附而制成的活菌制品。

注:引自NY/T 1113-2006,2.2

3.3 

复合微生物肥料 compound microbial fertilizer

目的微生物经工业化生产增殖后与营养物质复合而成的活菌制品。

注:引自NY/T 1113-2006,2.3

3.4 

生物有机肥 microbial organic fertilizer

目的微生物经工业化生产增殖后与主要以动植物残体(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为来源并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物料复合而成的活菌制品。

注:引自NY/T 1113-2006,2.4

3.5 

常规施肥 regular fertilizing

亦称习惯施肥,指当地前三年的平均施肥量(主要指氮、磷、钾肥)、施肥品种和施肥方法。

注:引自NY/T 497-2002,3.5

3.6 

空白对照 control

指无肥处理,用于确定肥料效应的绝对值,评价土壤自然生产力和计算肥料利用率等。

注:引自NY/T 497-2002,3.6

3.7 

基质 substrate

指不含目的微生物或目的微生物被灭活的物料。

4 田间试验

4.1 试验设计

不同类型微生物肥料(有机物料腐熟剂除外)的田间效果试验设计应当符合表1要求。

表1 微生物肥料田间试验设计及要求

项  目

产品种类

微生物菌剂类产品1

复合微生物肥料和生物有机肥

处理设计

1.  供试肥料+常规施肥

2.  基质+常规施肥

3.  常规施肥

4.  空白对照

1.供试肥料+减量施肥2

2.基质+减量施肥2

3.常规施肥

4.空白对照

试验面积

1.       旱地作物(小麦、谷子等密植作物除外)小区面积30m2

2.       水田作物、小麦、谷子等密植旱地作物小区面积20m2

3.       设施农业种植作物小区面积15m2,并在一个大棚内安排整个区组试验;

4.       多年生果树每小区不少于4株,要求土壤地力差异小的地块和树龄相同、株形和产量相对一致的成年果树。

重复次数

不少于3次

区组配置及小区排列

小区采用长方形,随机排列。

施用方法

按样品标注的使用说明或试验委托方提供的试验方案执行。

试验点数或试验年限

一般作物试验不少于2季或不少于2种不同地区,果树类不少于2年。

注1:根瘤菌菌剂产品可设减少氮肥用量的处理。

注2:减量施肥是根据产品特性要求,适当减少常规施肥用量。

4.2 试验准备

4.2.1 试验地选择

试验地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地势平坦,土壤肥力均匀,前茬作物一致,浇排水条件良好。试验地应避开道路、堆肥场所、水沟、水塘、溢流、高大建筑物及树木遮阴等特殊地块。

4.2.2 试验地处理

a)     整地、设置保护行、试验地区划;(小区、重复间尽量保持一致)

b)     小区单灌单排,避免串灌串排;

c)     测定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pH;

d)     微生物种类和含量、土壤物理性状指标等其它项目根据试验要求测定。

4.2.3 供试肥料准备

按试验设计准备所需的试验肥料样品,供试肥料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4.2.4 供试基质准备

将供试的微生物肥料样品,经一定剂量60Co照射或微波灭菌后,随机取样进行无菌检验(见附录A),确认样品达到灭菌要求后,留存该样品做基质试验。

4.2.5 试验作物品种选择

应选择当地主栽作物品种或推广品种。

4.3 试验实施

按4.1执行,并做好田间管理、记录、分析和计产等工作。

4.3.1 田间管理及试验记录

 各项处理的管理措施应一致,并进行试验记录。

a)供试作物名称、品种;

b)注明试验地点、试验时间、方法设计、小区面积、小区排列、重复次数(采用图标的形式);

c)试验地地形、土壤质地、土壤类型、前茬作物种类;

d)施肥时间、方法、数量及次数等;

e)试验期间的降水量及灌水量;

f) 病虫害防治情况及其它农事活动等;

g)作物的生长状况田间调查,包括出苗率、移苗成活率、长势、生育期及病虫发生情况等。

4.3.2 收获和计产

a)先收保护行;

b)每个小区单收、单打、单计产;

c)分次收获的作物,应分次收获、计产,最后累加;

d)室内考种样本应按试验要求采样,并系好标签,记录小区号、处理名称、取样日期、采样人等。

4.3.3 作物品质、土壤肥力和抗逆性等记录

根据试验要求,记录供试肥料对农产品品质、土壤肥力及抗逆性等效应。

4.4 5 效果评价

4.4.1 5.1 产量效果评价

5.1.1 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按NY/T 497-2002附录B执行。

5.1.2 进行供试微生物肥料处理与其它各处理间的产量差异分析。

5.1.3 增产差异显著水平的试验点数达到总数的2/3以上者,判定该产品有增产效果。

4.4.2 5.2 品质效果评价

5.2.1 评价指标

5.2.1.1 外观指标包括外形、色泽、口感、香气、单果重/千粒重、大小、耐储运性能等;

4.4.2.1 5.2.1.2 内在品质指标:

a)       粮食作物测定淀粉及蛋白质含量;

b)       叶菜类作物测定硝酸盐含量、维生素含量;

c)       根(茎)类作物测定淀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含量;

d)       瓜果类作物主要以糖分、维生素、氨基酸等;

e)       具体作物品质指标及测试方法参见附录B。

5.2.2 效果评价

根据农产品的种类选择相应的标准进行评价。

4.4.3 5.3  抗逆性效果评价

抗逆性包括抑制病虫害发生(病情指数记录)、抗倒伏、抗旱、抗寒及克服连作障碍等方面。抗逆性指标比对照应提高20%以上的效果。

4.4.4 5.4  土壤改良效果评价

若经过同一地块两季以上的肥料施用,可测定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群与数量、有机质、速效养分、pH、土壤容重(团粒结构)等。

4.4.5 5.5  安全指标评价

对试验作物或土壤进行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的测定,以评价试验样品对其是否具有降解和转化功能。

4.5 6  试验报告

4.5.1 6.1 试验来源和目的

4.5.2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时间和地点

——供试土壤分析

——供试肥料

——供试作物

——试验设计和方法

4.5.3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不同处理对作物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不同处理对作物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品质效果评价

——抗逆性效果评价

——土壤改良效果评价

4.5.4 6.4  试验结论

6.5  试验执行单位及主持人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基质无菌检验方法

A.1 取样

从基质样品中随机取样。

A.2 样品检验

A.2.1 培养基制备

分别配制NY/T 1114-2006A1A9A11A13四种培养基。

A.2.2 菌悬液的制备

称取样品10g(精确到0.01g),加入带玻璃珠的100 mL的无菌水中,静置20min,在旋转式摇床上200r/min充分振荡30min,制成菌悬液。

A.2.3 加样及培养

在预先制备好的四种固体培养基平板上分别加入0.1mL菌悬液,并用无菌玻璃刮刀将菌悬液均匀地涂于培养基平板表面,重复3次,于适宜温度条件下培养2d7d。以无菌水作空白对照。

A.2.4 灭菌效果鉴定

空白对照无菌落出现,而其它培养平板上菌落总数≤5个,则该样品可用作基质试验。反之,须重新灭菌。空白对照有菌落出现,须重做无菌检验。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部分作物品质评价指标参考

B.1作物品质的评价指标

作物名称

品质指标

测试方法

芹菜

纤维素

重量法

油菜、黄瓜、元白菜、白菜

维生素C

26二靛酚容量法

辣椒

辣椒素

分光光度法

茄子

可溶性固形物

手持糖量剂法

萝卜、西瓜

水溶性糖

便携式折光糖度计

花生、大豆

粗蛋白质

凯氏定氮法

棉花

纤维长度

自动光电长度仪法

纤维成熟度

偏光仪法

马铃薯

支链淀粉

淀粉复合物测定法

水稻、小麦

粗蛋白质

凯氏定氮法

支链淀粉

铜还原直接滴定法

玉米、红薯

支链淀粉

铜还原直接滴定法

柑橘、苹果等瓜果类

水溶性糖

便携式折光糖度计

有机酸

GB/T 5009.1572003 食品中有机酸的测定 

维生素C

26二靛酚容量法

可溶性固形物

手持糖量剂法

人参

人参皂甙

/


番茄

水溶性糖

便携式折光糖度计

可溶性固形物

手持糖量剂法

有机酸

GB/T 5009.1572003 食品中有机酸的测定 

维生素C

26二靛酚容量法

烟叶

落黄时间、一级、二级、三级烟叶的比率。

/

茶叶

外观、汤色、香气、滋味

GB/T14487-93 茶叶感官评审术语

水浸出物

GB/T 8305-2002 茶 水浸出物测定

咖啡碱

GB/T 8312-2002 茶 咖啡碱测定

茶多酚

GB/T 8313-2002 茶 茶多酚测定

游离氨基酸总量

GB/T 8314-2002 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

甘蔗

可溶性糖

便携式折光糖度计

苦荞

黄酮

乙醇提取,分光光度计法




联系我们

(扫一扫关注微信)

  • 现址: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16号石化办公副楼

  • 电话:020-83333918

  • 传真:020-83367622

  • 邮箱:10000@gdhfgyxh.com